浅谈佛教与民间信仰

浅谈佛教与中国民间信仰

世界四大宗教 信众 占世界人口的比例
基督信仰 22亿 32 %
回教 16亿 23 %
印度教 10亿 15 %
佛教 5亿 7 %
各国的民间信仰 4亿 6 %
总数 57亿 83%

(资料来源: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Religion)

 

上表是维基百科对世界四大宗教于2010年信徒人数的估计。根据估算,佛教是世界第四大宗教,连同民间信仰对中国文化有既深且广的影响。这篇文章尝试简介佛教和中国民间信仰的基本内容,并作出评析。

 

甲    佛教

A     佛教的源起

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3年。父亲是印度迦毗罗城的城主 净饭王。贵为太子,释迦牟尼自小研读经典和学习武艺。

在某次出巡时,释迦牟尼发现不少人生活在困苦之中,并要经历生老病死的煎熬。因此,他矢志要为人找出解脱痛苦之道。释迦牟尼于29岁开始离家修道,在35岁时于菩提树下悟出超脱生死之道,并创立佛教。

此后,释迦牟尼开始周游各地,向众生弘扬佛法,宣扬解脱之道,直至他于80岁离世为止。及后,他的弟子们将他的言行和教导结集成书,成为佛经。

 

B     佛教的教义

I       佛教的基本教义 — 四谛

「佛」,是觉悟者的意思。佛教重视人心灵的觉悟。人和其他众生,因为 无知与执着,沉沦于苦海之中,不断经历生死轮回。佛教倡导,人要透过 修习释迦牟尼的教训,看透痛苦的真相,断灭贪嗔痴,才能脱离轮回,超越生死和痛苦,到达涅槃的境界。此乃佛教的基本教义,称为四谛 (苦谛、 集谛、灭谛和道谛),解释如下:

 

a      苦谛

苦谛阐释人生是痛苦这个现象,并列举带来痛苦的八个境遇。

i       生 — 出生时,婴儿受到挤压以排出母体,并要适应生存环境的突变。出生后,人便要自行呼吸、进食和排泄,更要在匮乏和危险的环境下挣扎求存。

ii      老 — 年老时,人的外表开始衰残,身体机能持续衰退。人逐渐失去工作和自我照顾的能力,甚至遭人厌弃,自尊和自信深受打击。不少长者更因惧怕死亡的随时降临,而惶恐终日。

iii     病 — 一生之中,人总会受到疾病的煎熬。当人年老体弱时,不少更会患上难治的恶疾和痛症,要长年卧病在床,甚至生不如死。

iv     死 — 在临终时,人除了在心灵上感到无限的哀伤(失去挚爱和所有)、恐惧(不明 去向和遭遇)、无助和绝望(无法逃避),身体也会经历大大小小的不适与痛楚。

v      求不得 — 不论贫富贵贱,人总有种种的欲望未能完全满足,可以是基本所需、外表、成就、理想、财富、权势、声誉和感情等。求不得带来的是哀伤、愤恨和苦毒。

vi     爱别离 — 即使人有幸能够得到他的至爱,但人总不能永远拥有它们。在离别时,人便要饱尝不舍、离别和丧失的哀痛。

vii    怨憎会 — 在人生的旅途上,人难免会遇到可憎可厌的人和事,令人感到压力、烦厌、恐惧、憎恨、威胁和伤害。

viii   五蕴炽盛 — 人的生命是由五蕴构成。不论是人的身体或心灵,在遇到转变和匮乏时,都会带来种种的焦虑、烦恼、郁塞等痛苦。

 

b      集谛

集谛解释形成痛苦的三项原因。

i       贪 — 人有无穷的欲望(贪),得一想二。人不但想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以满足 自己的欲望,更想自己所有的比别人多、比别人好。欲望无休止地增长,终使人堕进贪欲的深渊而无法自拔,终日愁烦筹算、奔波劳碌、比较计较、巧取豪夺、累己害人。

ii      嗔 — 人执着于自己的要求和见解,便容易对人、对事和对所处的境遇,产生不满和怨恨(嗔),因而与人发生冲突,彼此攻击和伤害。

iii     痴 — 人愚昧无知(痴),执着于个人的贪欲和偏见,以为要满足所求和达成所想才能得到快乐和价值,结果盲目追求、急躁莽动,沉沦于苦海之中。

 

c      灭谛

灭谛描述脱离轮回,达至涅槃的最高境界。人若果能依循佛陀的指示去 修习,根绝贪、嗔、痴,便能超越一切的痛苦烦恼,脱离生死轮回,达到 全然寂静的境界(涅槃)。

 

d      道谛

道谛说明通向涅槃的门径,归纳起来有五戒、十善和八正道等。

 

II     佛教对世界的理解

a      因缘法与世界观

佛教如何解释世上的万事万物呢?佛教称形成事物的主要条件为「因」, 辅助条件为「缘」。佛教相信世上的万物和一切的现象,皆是因缘巧合、 因时际遇的结果。因缘和合便生,因缘离散便灭,是为「因缘法」。

由于因缘变幻不定,时合时散,万事万物皆「无常」。此外,万事万物也没有固定不变、独立自主的实体,故此,万事万物均「无自性」或俱「性空」。虽见众生在因缘和合下偶生,并流转生死,但所生之相也是空无所有,一切皆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,生即「不生」。

从以下的例子可揣摩上述的观点。

例一:为何有人会听到琴音?是因为琴、演奏者和知音者,因缘际合地凑在一起,琴声才会存在,缺一不可。因此,琴声既不是必然存在、也非 实质存有。

例二:「我」只是物质和精神的聚合体。 「我」既不是独立存在,也不容自己主宰,亦非永恒不变,故曰「无我」。

例三:有一次,印宗法师在寺内讲论《涅槃经》,忽然风吹幡动。一僧曰:「风动」;另一僧曰:「幡动」;惠能曰:「不是风动,亦非幡动, 乃仁者心动」。

例四:弘忍禅师为了考察弟子的悟性,命门下呈上佛偈以作比试。神秀的偈子曰︰「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勿使惹尘埃。」惠能的曰︰「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」最后,惠能得弘忍传授衣钵。

 

b      十二因缘

佛教以十二因缘去解释人的生命。

i       死 — 人会老,最后更会死。

ii     生 — 「死」是由「生」所引发。人有生才有死。

iii    有 — 「生」是由「有」所引发。有,是指人的行为、言语和意念。在前世所作的功德和过错(业),其结果(业力)会决定人在死后于六道中那一道再受生。

[注:六道是指众生的六种形态,由上至下分别是天道、人间道、修罗道、畜生道、饿鬼道和地狱道。 ]

iv    取 — 「有」是由「取」所引发。由于人对自己和世界有执着(取), 贪恋不舍,追求竞逐,因而在身、语、意上作业。

v      爱 — 「取」是由「爱」所引发。爱,是指强烈的欲望。

vi    受 — 「爱」是由「受」所引发。受,是指内心受到外界的剌激, 所产生的感受。

vii   触 — 「受」是由「触」所引发。触,是指人的心识透过六根接触外在的世界。

viii  六入 — 「触」是由「六入」所引发。六入,是指胎儿发育中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个感觉系统,出生后称为六根,能够感觉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种外境。

ix    名色 — 「六入」是由「名色」所引发。名色,是指胎儿发育中的身心组织。

x     识 — 「名色」是由「识」所引发。识,是指投胎时的心识。它产生日后的名色。

xi    行 — 「识」是由「行」所引发。行,是指过去造作的业所形成的一股潜伏力量。它决定下世的生命。

xii   无明 — 「行」是由「无明」所引发。无明,即愚痴。人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冲动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求,加上人因不了解世界的真相而造作种种的业,结果引致不断的生死轮回。无明是人生苦痛的根源。

 

c     三世因果与轮回

佛教以三世因果和业报去解释人生的际遇。人做好事会种善因;而做坏事 则会种恶因。这些因所引发的影响会潜藏着,等待适当的时机便会产生 果报。因此好人受苦并不表示善有恶报,只是因他前世种下了恶因,在今世成熟了,故他现在要受苦果;而他今世所做的好事,在来世成熟时,他自会得尝善果。同样,坏人享福,只是因他以前种下了善因,但他将来也要承受今天埋下的恶果。佛教是以三世 (前世、今生、来世) 因果来解说人间种种的因果现象。

佛教认为一切众生,受着业报的支配,不断的生生死死,好比车轮,转个 不停,这就是轮回。轮回是一个过程,当人死去后,「识」会离开人体, 进入另一个刚出生的新生命体内。该新生命体可以是六道中其中一种形态,如神、人、动物、鬼等,视乎生前所作的业而定。修善业的会升上更高等的道享福,而造恶业的则会下降到较低等的道受苦。只有当人透过修道,断除无明和它所引发的贪、嗔、痴,人才可达到涅槃,从轮迴中解脱出来。佛教相信众生是从无始而来,识是随因缘相合而生,也随因缘离散而灭;而轮回则是由业力所主宰。

III   佛教的修道方法

a     五戒

透过遵守戒条来约束自己的身、语、意三业。

i      不杀生戒 — 不直接或间接伤害或杀害众生的生命,包括:不制造和贩卖武器和狩猎工具,不教唆别人进行杀害,也不令别人不想生存等。

ii     不偷盗戒 — 不是自己份内应得的,不据为己有,包括:不从事或协助盗窃抢掠、欺骗顾客、隐瞒赋税、拾遗不报、贿赂或走后门等。

iii    不邪淫戒 — 禁戒一切猥琐秽亵或淫乱败德的行为,包括:偷窥、嫖妓、通奸、非礼、强奸等。

iv     不妄语戒 — 实事求是,真诚待人。例如:不妄言(即不说谎和不夸大)、不绮语(即不说无聊、戏谑和阿谀谄媚的话)、不恶口(即不说诅咒、恶毒、尖酸刻薄或使人难受的话)、不两舌(即不挑拨离间、搬弄是非或揭人私隐)。

v     不饮酒戒 — 禁止酗酒和服用使人乱性的药物,以免因失去自制而作恶业,也不劝人饮酒或经营酒业。

 

b     十善

除了要戒绝作恶外,更要积极行善。

i      身三善 — 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

除了不可干犯五戒中的前三戒外,还要爱惜众生、乐善好施和重礼守规。

ii     语四善 — 不妄言、不绮语、不恶口、不两舌

除了不可干犯五戒中的第四戒外,还要说恰当和鼓舞别人的说话;要彼此相让,多说弥补感情的话,化解仇怨;说话语气要温和;并要传扬真理。

iii     意三善 — 不贪、不嗔、不痴

要安份守己,远离贪欲,更要乐善好施。心中不动怒、不怀恨、不存敌意,更要有宽恕和慈悲心。待人处事,不要存有偏见,要分辨是非,去除愚痴,培育智慧。

 

c      八正道

要脱离轮迴,达到涅槃的境地,还要透过修行,以根绝贪、嗔、痴。

i      正见 — 正确地了解四谛、十二因缘、五戒、十善和八正道等真理。

ii     正思维 — 认识真理后,要深入思考,并矢志励行。

iii    正语 — 要说适时、真实、柔和及有益的话。

iv    正业 — 在身、语、意各方面,均要依循佛理,去恶行善。

v     正命 — 从事正当的职业。

vi    正精进 — 在修行上要有恒心,并勤奋上进。

vii   正念 — 要时刻省察和纠正自己在身、语、意面的状况,并要坚持佛陀的正法。

viii  正定 — 透过修习禅定,远离杂乱的思想,平和心境,以达到没有烦恼的清净境地。

 

C    佛教的派别

佛教有三个主要的派别,分别是小乘佛教(又称南传佛教、上座部佛教、原始佛教),大乘佛教(又称北传佛教,汉传佛教),以及密乘佛教(又称密宗、藏传佛教)。

a     小乘佛教:较注重个人的修度和解脱,也较拘泥于传统。

b     大乘佛教:既重视自度,也重视度人。信徒要本着利他的慈悲心去普渡众生和助人解脱,如布施和利行等,才可成佛。在理论上,大乘佛教否认小乘佛教「我无法有」的观点,而认为「我法皆无」,即佛法本身也是不具自性的缘合物,法的本性也是空的。

c     密乘佛教:重视神通、鬼神、瑜伽和神秘体验,并以一些秘密教典作为修行的主要依据,在师徒间一对一秘密传授。此外,小乘和大乘较讲求理论,而密乘则讲求效果,较着重实践方法和辅助修练的仪式和咒语等。

d     其他派别:有些派别提倡他力,如净土宗,认为依赖个人的力量以获得解脱是十分困难的;但若通过日常念佛修行,获得佛力的接引和救援,便可借着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送往西方极乐世界。由于其持名念佛的修行较简单,在民间得以广泛流行,「南无阿弥陀佛」也成了汉传佛教信徒经常诵念的佛号。

 

D    对佛教的疑问

I      在理论层面

a     人生不一定是痛苦的 — 知足可常乐;曾经拥有也可以是很有价值;苦痛亦可转化成祝福。我们不用全盘否定人生的意义。

b     现世生活并非虚幻如泡影,即使每事每物的出现都是因缘际合的结果, 但这些偶然出现的事物是实然存在的。当人偶然地诞生后,人便要为生存和生活打滚。不论你是凡夫俗子或是得道高僧,你都要在匮乏的环境下,继续为生存和更好的生活筹算,要从事生产和消费,要为种种言行和决定承担后果,要面对人的罪性和试探,要应付随时降临的天灾人祸、要与疾病和死亡搏斗……现世生活中所经历的每事每物都是深刻和实在的, 绝非只是一场延续80年的「梦」。此外,人与人可彼此沟通和互动,也 证明人对身边的事物是有共同经历和理解的。虽然人对事物可有主观的诠释,也可自欺地否定事物的存在,但无损事物是实然存有这事实。正如镜和尘虽非必然要存有,但却可偶然地存在了。人可对尘埃视若无睹,也可毫不在意,但偶然存在的镜的确会惹尘埃,这并非幻觉,而是你我都可以触摸到的。

c      无常不代表无我,偶然性并不代表没有本体性。只是本体在不同的时空和情境下,有不同的际遇、表现和反应。

d      若人生只是一些幻觉,佛陀便无需自我修行和普渡众生,人只需弄醒 自己,不再发梦便可。因为世上根本便没有其他的人和物,只有你主观的幻觉。其实,「幻觉」、「我」和「业」本身都是存有。

e     若物质世界是实然存有的,万物从何而来? 「因缘」只可解释事物出现的时机,但没有解释物质、时间、空间和自然律的来源。

f      万物的起始是六道中的哪一道?由什么来决定?此外,首次的业是来自万物的自由抉择吗?

g     谁定因果法则?谁定善恶标准?谁执行审判?谁掌管轮回?

h     为何顿悟后便可脱离轮回?顿悟前所作的业会自动消失吗?还是仍要还清业债呢?在涅槃境界时,「我」从此消失,还是到了极乐世界? 「我」会永存,还是会忽然永灭呢?

i      由于万物的无知,不断作业,世界上应有愈来愈多的畜牲和野鬼;但世上的人口却不断激增,增加的人从何而来?是诸神堕落而成吗?

j      世界的终局如何?

 

II    在实践层面

a     要解决痛苦有很多方法,「破执、无住」只是其中一个较消极的方法。妥善防治和处理天灾人祸,建立友爱互助的大同社会等,是一些较积极的方法。若能多管齐下,当可相得益彰。

b     立志为善由得我,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。即使人们选择用破执和守戒这 途径去处理苦罪的问题,顿悟者仍可能因为缺乏意志、自制和持久力, 而继续贪、嗔、痴,在思想、言语和行为上犯罪作恶。对大多数人来说,「破执」和「持戒」不是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。

c     人是有感情、承担和良知的动物。选择抛下父母妻儿和种种的角色与 责任,遁迹空门,又是否合乎情理和负责任的决定呢?

d     人们若寻求空、无、破执,去除七情六欲,断绝人伦关系,万物于我便 再无关系。无情无义的人生,即使活着也再无价值和意义了。要解决人生的苦痛问题,值得付上这样高昂的代价吗?避沙虫又何需斩脚趾呢!

e     三世因缘」论可令人安份地去接受今世的际遇是应得的报应 (认命),「破执」法也可减轻人面对的苦痛。然而,贪嗔痴的世人和得道的高僧仍是要生活的。佛教对现世生活,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科技、伦理等 各方面,均没有提供指引和帮助。而且认命或破执的人,皆鲜会寻求上进或积极去建设社会。结果,个人和社会均会停滞不前。

乙    民间信仰

民间信仰是指在民间广泛流传,有关神明、祖先、圣贤及天象的信仰和崇拜。 「民间信仰」与「有组织和制度化的宗教」的分别是:后者有创立者、教义和神职人员;而前者则没有经典和组织,崇拜的对象众多且具地域性,崇拜的目的多是功利性,如消灾解难、祈求福乐、治病驱鬼和问米占卜等。

A    较普及的中国民间信仰

中国民间崇拜的神灵多为自然界的神秘力量(如天地日月风雷山河等) 或历史上对社稷和百姓有贡献的伟人,他们因为深受百姓爱戴而被尊崇为神祇,并建立庙宇予以供奉和祈福(如关帝和观世音菩萨等)。较普及的中国民间信仰,包括:

a     玄学 — 风水、术数 (乃推算未来和寻求趋吉避凶之学)、占卜、星座、算命、掌相、问米和道术 (乃修练长生不老或变成神仙之法) 等。

b     祖先崇拜 — 相信死去的先祖的灵魂仍然存在,并可保佑和福荫后世子孙的信仰。

c     关帝 — 原名关羽,为三国时期刘备的悍将。因其忠义和勇武,多次被 后代帝王追封为帝,也为儒教、道教和佛教奉为神灵,是拥有最多祠庙的中国神明之一。关羽与孔子合称「文武二圣」。在香港,警察及黑社会份子同样尊崇关羽,相信关公会保护尽忠守义的人。

d     观世音菩萨– 佛经记载观世音菩萨慈心广大,众生无论遭遇任何灾难,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,他便会即时寻声而至,作出拯救;他并经常以各种化身救济世人,因而广受民众的欢迎,被尊称为「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」。观世音菩萨的起源已不可考,《华严经》形容观世音为勇猛的男士,而《悲华经》则记述她为转轮王的大公主。

 

B    对民间信仰的评论

I      自然力量

反覆无常的天气、冷酷无情的天灾对古时农业社会的民生影响至大。为求 风调雨顺、五谷丰收,世界各地的古人均有对大自然神秘力量,如雨神和 河神等,作崇拜和献祭的习俗。随着人类对大自然有愈来愈深的认识,人类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天气和预警天灾,大多数人已不再将大自然误作神灵去膜拜。

 

II    玄学

a     玄学的理论有何依据呢?玄学家如何判断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的际遇与祸福的呢?是环境和外在因素,如日月星辰、紫微斗数、风水摆设;是个人的特征,如八字、星座、生肖、面相、掌纹、血型;是它们的混合体;还是另一些未被考虑的因素?

即使玄学家能幸运地猜中决定人类命运的最主要因素,他们又如何厘清这些因素的作用?他们的理论只是建基于片面的观察和偶遇的个案,所作出的 猜想。然而,他们的观察准确吗?有普及性吗?他们的猜想和立论合理吗?经得起事实的考证吗?有如瞎子摸象,要玄学家精确地找出命运背后的 定律,无疑是缘木求鱼。

b     再者,你又是否相信你的命运是由风水命理所决定,而你只是机械化 地按着命定的剧本去演出「我的一生」这场戏?社会又会否接纳这套观点?若是接纳,社会便不应惩罚罪犯、褒扬美德,因为他们只是演员,忠心地 去演绎命定的剧本!

c     事实的考证显示玄学家的「预测」互相矛盾,而命中率亦偏低。

  • 例一:明报翻查香港3位著名玄学家(苏民峰、麦玲玲和杨天命),在2007至2011年间针对股市和楼市的预测,将其与实况对比,发现即使作较宽松的处理,命中率也只得5成。 (来源:http://finance.sina.com/bg/chinamkt/mingpao/20120123/1930441139.html)
  • 例二:苹果日报记者邀请20位堪舆学家、相士和塔罗牌大师预测谁会在2012年当选为香港的特首。当中有10人猜是唐英年,4人估是梁振英。结果是梁振英当选。
当选者 作出预测的玄学家
唐英年 麦玲玲、李丞责、司徒法正、钟应堂、区仲德、吴佩孚、林炳南、陈天南、转姐、Jan Jan
梁振英 李星瑭、车婉婉、郑智恒、杨志红
曾钰成 黎汉持、徐缘
叶刘淑仪 李居明
[拒绝作出预测] 苏民峰、杨天命、莫天赐

(来源: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template/apple/art_main.php?iss_id=20120225&sec_id=462&subsec=463&art_id=16100126)

 

III   民间神祇

a     先人和伟人也曾经历过出生、成长、挫败、疾病和死亡。他们在世时也解决不了自己和当代的人所面对的匮乏、苦困、病痛、罪恶、天灾、厄运和死亡的问题;今天他们已经死了,他们又怎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呢?

b     若他们真的可以死后成仙,他们于死后是如何变为神祇的呢?他们的 法力从何而来?若这个世界有一位至高的神可赐与死人成仙的权柄,那为何我们不去敬拜那位至高的主,而去崇拜这些地位低微,被擢升为「神祇」的伟人呢?

c     无错,这些被百姓供奉的伟人都有某些美德和功绩值得世人记念和 景仰,但他们真的有法力可为我们消灾解难,赏赐福乐吗?若是这样历代善信便不用终日为口奔驰、饱受天灾人祸的摧残、一生为苦痛、病患、罪恶和死亡所煎熬。

d     若祈求并不灵验,为何还有众多的善信去参拜这些民间神祇呢?祈求多次,总有几次成功得到所求的结果,虽然之后有无数次失败的经历,但善信总可以将失败归因于自己没有跟足成功例子的方式去祈求,例如不够敬虔、不是穿同一套衣服、不是说同样的话、最近做了某某错事、无做某某善事等。为求模仿这些成功的例子,善信只会愈来愈「虔诚」和「迷信」,直到有日他们惊觉自己的愚昧,才去寻找另一个更「灵」的神祇去膜拜。

丙   基督教的超越性

A    耶和华是至大至高的真神

a     创造天地

圣经的第一卷第一节经文已开宗明义地宣告:「起初,神创造天地」。万物都是祂所创造的。耶和华(圣经所载的独一真神) 在旧约使荒漠长出吗哪使磐石流出食水,养活二百多万在旷野漂流的以色列人长40年之久;耶稣基督在新约又以五饼二鱼喂饱过万人,还剩下十二篮子的食物……这些事例都是神可以创造物质的明证。

 

b     掌管大自然

耶和华用十灾(血灾、蛙灾、虱灾、蝇灾、畜疫之灾、疮灾、雹灾、蝗灾、黑暗之灾、头胎被杀之灾) 击打埃及;以利亚祷告神,便令雨连续三年零六个月不下在地上,直至他祷告神,雨才再次降下来;耶稣基督在新约平静风浪……表明神可随意调控大自然的生物和气象。

 

c     掌管历史

圣经中有1/3的经文是具有预言性质的,包括预告统治欧亚非的四大帝国; 以色列的亡国与复国;救世主的特征和际遇;末世的征兆和过程……等。这些预言仔细明确,且按时准确应验,证明耶和华是掌管人类历史和命运的神。

 

d     掌管生死

耶稣基督可以命令瞎子看见,瘸子行走,长大麻疯的洁净,死人复活…… 令已衰败或残缺的器官和已死的生命得以复原,显示神可掌管生命。

 

e     灵界的最高主宰

不用耶稣基督亲自降临,信徒奉耶稣基督的名已足以驱逐一切邪灵。由此 可见,耶稣基督是灵界最高的主宰。

 

B    彻底解决人类所面对的苦罪和死亡问题

基督教向世人宣告一项好消息 (福音):这个世界不是来自虚无、也不是在 无情的规律下自生自灭。这个世界是由一位全能、全智、全善的神所创造和管理。虽然人自我中心,爱自己多过爱上帝和别人,不惜违背良知,甚至伤害他人,以求满足自己的私欲;但神对人仍有不离不弃的爱,神甘愿降生为人(耶稣基督) ,代人承担罪责以至死于十字架上。耶稣基督死后于第三天复活,将人类从罪恶和死亡的枷锁中拯救出来。这个重价的救恩,是神白白地赐给一切愿意认罪、悔改、相信、接受的人。上帝应许信徒罪得赦免, 有永恒的新生命,圣灵的同住同行,神儿女的身份,丰盛的生命,不离不弃和无微不至的爱。

基督教在解决人类所面对的苦罪和死亡问题上,提供更彻底、更优越、更切实可行的方法。

 

a     替代法

提前6​​:6-10 「因为我们没有带什么到世上来,也不能带什么去,只要有衣有食,就当知足。但那些想要发财的人,就陷在迷惑,落在网罗,和许多无知有害的私欲里,叫人沉在败坏和灭亡中。贪财是万恶之根,有人贪恋钱财,就被引诱离了真道,用许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。」

约2:15 「不要爱世界和世界上的事,人若爱世界,爱父的心就不在他里面了。」

太6:33 「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,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。」

基督教呼吁世人不要去爱这个无常、短暂、甚至会伤害人的世界;而要去爱那位创造和厚赐万物给人享用、全能、全智、全善、恩慈、为人舍命的上帝。信徒既已拥有创造天地的主毫无保留的爱,便不用留恋世上的名利功业或计较地上的荣辱得失,正如小孩吃过山珍海错,便会逐渐离弃吮手指的习惯。因此,信徒不用离世避世,而可以怀着知足感恩和乐意分享的心,去享受神所赐的万物和福乐。

 

b     代赎法

罗7:18-24 「我也知道,在我里头,就是我肉体之中,没有良善。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,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。故此,我所愿意的善,我反不作,我所不愿意的恶,我倒去作。……我真是苦啊!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?」

弗2:9 「你们得救是本乎恩,也因着信。这并不是出于自己,乃是神所赐的,也不是出于行为,免得有人自夸。」

人类的核心问题,不是不知道何谓善恶或不欲止恶行善,而是无能力弃恶 从善。结果,世人都犯了罪,无人能够透过修道和善行,把自己从罪恶、 苦难和死亡中救拔出来。唯有神亲自降世成为人,代人承担罪责而死在十字架上,人类才能还清罪债,突破罪恶和死亡的捆缚。这个重价的救恩,不是靠修道和善行去赚取的,而是恩慈的父神,付上重价的救赎,再将恩典白白赐给愿意悔罪和相信的人。

 

c     同行扶持和宽恕接纳法

约10:10 「我来了,是要叫人得生命,并且得的更丰盛!」

所有信徒均有一个新的生命(重生)和新的身份(神的儿女),神更赐下圣灵与信徒同行,提醒督责代求。在基督的代赎和神无限的宽恕下,人可屡败屡试。在教会群体的支援下,信徒可勇于挑战制度的罪,建设社会,扶助弱小, 建立友爱大同的社群。信徒拥有新的喜好和价值观,不再计较地上的荣辱 得失,而以荣神益人和回报神恩为人生的目标。神看重的不是人的才华、 成就和功业,也不计较人曾经或将会干犯多少的罪,而是人愿否悔罪和 回转。因此,信徒可放下一切的枷锁,无欲无求,不计较不比较,满有平安和喜乐地入世而不属世,怀着感恩知足的心去享用和分享所有,而不再因无明和执着而被世界所劳役。

 

丁   结语

佛教对苦痛的人生有很深入的分析,对贪嗔痴等祸根有当头棒喝的提醒。可是,佛教否定人生的价值和实存性(无我与无生) 却过于极端,所倡导以破执和无住的方法去解决苦痛问题也过于偏激,不符人性、代价高、而可行性低,且有碍社会的发展。

另一方面,中国的民间信仰为在苦痛中挣扎求存的民众提供了盼望。然而,民间信仰只为民众提供短期和功利的祝福,却没有为人所面对的苦罪生死等根本问题提供终极的解救。

资料来源:

a     香港佛教联合会网页佛学园地栏 http://www.hkbuddhist.org/

b      维基百科 – 佛教 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4%bd%9b%e6%95%99